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召开
4月18日,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顺利举行。校党委书记裘新为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院长、副校长汪源源颁发聘书。校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作讲话。校党委副书记周虎主持会议,副校长周磊为学院教学团队负责人颁发聘书,党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艾竹宣读学院班子成员名单。
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:培养原始创新拔尖人才、高端应用型交叉融合创新人才
▲执行院长杨珉代院长汪源源领取聘书
“成为创新学院院长,我感到使命光荣,更感到责任重大。”在外学习的汪源源在视频中表示,学院将大力进行有组织的人才培养、有组织的科技创新、有组织的改革发展。
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将加快建设计算机、人工智能等方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,全面实施培养模式改革,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亟需,进行基础攻关。做好人才引育,支持创新学院每一位老师在教学科研中追求卓越,产出有影响力的成果。提升计算机、人工智能等学科地位和竞争力,为国家培养原始创新拔尖人才、高端应用型交叉融合创新人才。
据悉,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为班底,整合软件学院、国家保密学院、密码学院、网络安全学院,进一步纳入大数据研究院、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 (AI³) 研究院、金融科技研究院、先进计算系统研究院等实体运行科研机构,致力打造全球一流的计算与智能领域研究型学院。
目前,该创新学院已确立“专业建设团队+课程教学团队+专项工作小组”的本研融通改革工作模式。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一横一纵,分别从人才培养的出品方以及教学内容的供给方两个维度,参与人才培养工作。专项工作小组则从多个方面出发,开展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化建设。
学院将打造计算机拔尖班、人工智能两个本博融通专业,以及软件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信息安全、保密技术等4个本硕融通专业。打造计算机数学基础、程序设计与算法、计算机系统、计算机网络、人工智能、软件工程、大数据与数据科学、信息安全、保密技术等9个教学团队,围绕科创竞赛、开源实践、交叉融合、产学合作、国际化培养等工作,建设5个专项工作小组。
现场,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为创新学院专业方向负责人、人才培养专项工作小组负责人颁发聘书。
为感恩母校、发展学科,激励更多优秀学子勇攀学术高峰,王晓阳、史一兵、姚毓林、宋小军、周礼栋、陈齐彦等六位计算机学科校友共同发起设立“伯乐基金”,支持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。
常务副校长许征,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党委书记王新、执行院长杨珉与校友联合发起人代表启动“伯乐基金”。
在今天的推进会现场,还邀请到一位特别的嘉宾——88岁的吴立德教授。他曾任复旦首席教授,是中国大陆第一篇人工智能顶尖期刊TPAMI论文作者。他在复旦创办的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,是我国最早开展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研究的实验室之一。
复旦大学开展计算机科学研究已有70年。1956年,学校研发中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“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”,后来又试制一系列电子计算机,成为中国系列计算机策源地。1975年,计算机科学系在“理化四楼”成立,是内地高校中最早成立的计算机系之一。2008年,学校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,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、国家保密学院、密码学院和网络安全学院均依托计算机学院办学。几十年来,复旦计算机人始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,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,在中国计算机教研发展历史上创造多项第一。
金力:组建大团队、做出大贡献、成为大先生
金力表示,学校建设创新学院,希望能够紧扣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之需,发挥复旦之能,探索出一条具有复旦特色的新工科创新驱动发展之路,源源不断培养“干细胞式”的新工科拔尖创新之才。把一流大学建设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贯通起来,勇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前列;把一流大学建设与教育强国使命任务进一步结合起来,抓牢第三次腾飞的机遇期;把一流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进一步统一起来,坚决写好立德树人的“大文章”。他希望创新学院的全体同志,用好创新学院大舞台,组建大团队、做出大贡献、成为“大先生”,为“第一个复旦”建设添砖加瓦。
建设6大创新学院,不简单是新工科门类的起手式,更是复旦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的起手式,标志着学校改革从单项迈向综合,进一步强化文理医工“四轮驱动”格局建设。学校始终把培养“干细胞式”原始创新拔尖人才和融合创新高端人才作为首要任务,通过6家单位先行先试,带动全校深化改革,加快向创新型大学转型升级,早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。
转载来源:复旦大学官微